
融券余额创历史新高7月,两融余额小幅下降72.63亿元,但两融资金的成交金额却较6月有所回升。分时段来看,两融余额的减少主要集中在上半月,22日科创板正式交易后,两融余额反而增加了9.95亿元。而22日后增加的两融余额主要集中在深市,增加了8.41亿元,沪市只增加了1.54亿元。虽然7月融资资金净卖出39.99亿元,但比6月净卖出128.5亿元,5月净卖出376.85亿元已大幅减少。其中沪市净卖出42.12亿元,深市净买入2.13亿元。22日后,融资资金流出沪市流入深市趋势更加明显,沪市净卖出11.25亿元,深市净买入8.25亿元。由于科创板定价远高于市场预期,以及科创板转融通制度的因素,7月沪深两市融券净卖出21.3亿元,创历史新高,融券净卖出主要集中在沪市,达20.14亿元。其中22日就融券净卖出7.76亿元,排名历史单日融券净卖出额的第7位。7月融券余额攀升至110.97亿元,也创历史新高。7月融资净买入额前10名的个股,沪市有6只,深市4只,但京东方A融资净买入19亿元,远远领先于其他个股。而22日后融资净买入额前10名的个股正好反过来,沪市4只,深市6只。而融资净卖出方面,7月融资净卖出额前10名的个股,沪市有8只,深市仅信维通信、中兴通讯2只。在交易的连续性上,深市个股表现也强于沪市个股。如京东方A在22日前净买入10.1亿元,22日后净买入8.9亿元,基本没太大差别。而7月融资净买入额排名第2的中国平安获13.63亿元净买入,但净买入额都集中在22日前,22日后反而被净卖出了约1400万元。这在贵州茅台上表现的更为明显。7月贵州茅台被融资资金净买入8.47亿元,为7月融资资金净买入第3多的个股,其中22日前净买入13.78亿元,22日后净卖出5.31亿元。
北上资金青睐深市个股7月,北上资金净买入120.25亿元,总成交额也较6月有所增加。在时间分段上,总体上北上资金没有像两融资金前后反差那么明显,连续性较强。但在市场选择上,比两融资金更加激进。7月沪股通仅净买入14.29亿元,深股通净买入105.96亿元。因为北上资金暂时不能投资科创板股票,但为分享科创板带来的红利,北上资金加大了对深市中小创对标股的买入力度。22日后,沪股通净卖出7.62亿元,深股通净买入53.64亿元,特别是最近3个交易日,沪股通全为净卖出,深股通全为净买入。7月,北上资金增持金额前10位的个股,深市6只,沪市4只。22日后北上资金进一步加大了对深市个股的买入力度,22日至今北上资金增持金额前10位的个股中,深市7只,沪市仅有招商银行、三一重工、恒生电子3只;并且净买入金额前3位的均为深市个股,分别为海康威视(5.3亿元)、立讯精密(5.06亿元)、美的集团(5.05亿元)。并且这7只北上资金净买入额靠前深市个股中海康威视、立讯精密、恒生电子、光环新网、卫士通5股为电子、计算机、通信行业,在科创板中均能找到主营或产品相近的公司。北上资金7月净卖出金额前10位的个股中,沪市占8只,深市只有大族激光、海康威视2只。海康威视卖出主要集中在22日前,22日后转为净买入。贵州茅台7月被减持166.73万股,套现16.08亿元,其中22日后卖出的有131.69万股,套现12.65亿元。
早在2007年前陈发树已经相中云南白药,但其中经历多次败诉,直到2017年白药控股启动混改,陈发树才得偿所愿。2017年3月,陈发树旗下新华都集团耗资254亿元增资白药控股,持有其45%股权,与云南省国资委持股一致。随后,白药控股董事会进行了大换血。王建华、汪戎、陈春花、纳鹏杰出任董事,组成新一届董事会。其中,紫金矿业前总裁王建华出任董事长,新华都集团董事总裁陈春花入选董事。此后,白药控股继续引入江苏鱼跃进行混改,白药控股董事会也新增了张勇为董事。
美元/日元:纵观其它直盘货币,就美日还有机会做一做,看多格局相对清晰,但只能考虑偏谨慎单布局,给予下列建议,酌情参考操作,轻仓:108.85~108.95区间买入,止损20点,目标109.15、109.35、109.55。现货黄金:不少人对昨日黄金大幅走跌表示不理解,因为美联储已降息三次,且给出如此多宽松措施,按道理来说,美元价值应该会被稀释,而对于黄金而言自然是利多格局,所以金价应该走高而不是走跌;话是这么说没错,但若忽略了黄金的自身功能,被市场搞得灰头土脸并不奇怪,可以这样说,当前黄金走势是自我主导型,跟美元贬值没有太大关系。
夏丹告诉记者,目前楼市分化已呈常态化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“因城施策、分类指导,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”给地方政府一定的房地产市场调控自主权,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已经有所动作。除了不同城市政策利好的影响,如棚改货币化安置、购房补贴等,长期主导楼市的根本因素还在于供求关系。不同区域间人口与资源配置结构不平衡,楼市分化就会必然存在。
为什么要“折腾”?秦朔:感觉海尔在脱胎换骨,不再是传统理解的白电制造者,可能处在一个关键性转换阶段。吐故纳新是一种自信,“吐故”就是你走了我不怕,因为相信自己可以纳新。换成别的人,可能就不敢这么折腾,不敢下决心。我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采访你,当时海尔已经非常牛了,类似“斜坡球体理论”的管理很多企业都来学习过,都说懂了,但回去就是落实不了。今天互联网公司大热,但在2005年的时候还没有今天这样的地位,挣大钱的很少。海尔当时挺好,是领导型的公司。为什么你要这么大地折腾,并且一直折腾到现在?